高校直播“带人”,一种新的尝试
文|邢妍妍
前不久,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场直播走红网络。“3、2、1”上链接的不是商品,而是学院毕业生的简历;镜头前热情推销的也不是主播,而是学院的党委副书记李孝明和老师们。他们提前为每位受推荐的学生制作了简历展板,在直播中现场连线企业HR,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质向用人单位做推荐。
据了解,直播结束后,有多位受推荐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面试邀约,另有许多其他企业主动联系学院希望能参与到后续的直播。
这场别具一格的直播,胜在新颖的形式,更胜在学院实实在在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用心。近年来,高校毕业生求职难、求职压力大等问题颇受社会关注。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,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,同比增长82万人。
该如何有效帮助这一庞大的青年群体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、更顺利地融入社会,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。显然,直播“带人”给出了一种可以参考的逻辑。
通过直播,学生收到企业面试邀约
在校园招聘中,用人单位往往要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合适的求职者,学生们也要不停穿梭于各个招聘现场投掷简历。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难题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往往会受限于一纸简历及各项证书,无法获取更深入的了解。与此同时,学生们也大都缺乏社会经验,无法精准识别用人单位的需求。
老师直播来充当中间角色似乎为这种方式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:他们懂学生的意愿,也了解企业的需求。如此精准匹配,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“我很了解学院的学生,这也是我推荐他们的底气。”李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这句话,也应该成为一种启示:高校的老师和辅导员要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之外,尝试与学生们去拉近距离,去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需求,这样才能在推荐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。有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直播,纷纷羡慕说是“别人家的学校”,其实也是表明了一种趋势:促就业就是要多点这样诚意满满的举措。
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老师们在直播间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,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。
如今,各个行业迎来复苏,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。高校在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同时,也不妨多一些类似直播“带人”的创新举措,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。
不过也应意识到,高校老师直播还只适用于小范围内的人才推荐,也仅适用于部分专业对口要求性较高的场景。同时受直播网络化特质的影响,这一形式的时效性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。因此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。
但这种创新性的尝试,依然为促就业带来一种破题的新思维,即高校、企业要高效结合当下的流行技术,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式发力,不断丰富应聘岗位与就业场景,更有针对性地加强供需对接。
应聘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进行沟通交流。
我们对于高校直播“带人”的效果喜闻乐见,也乐于见到更多的高校有类似创新性的举措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该如何让这样的新形式更为规范,真正帮助到更有需要的学生,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。
如何打破招聘中的名校门槛?
露营游,为何又“火爆”起来?
坐地铁手机外放被开“罚单”,能解决问题吗?
如何帮助“网瘾老人”?
8次考研失败的女生,值得被温柔以待
文字:邢妍妍图片:央视新闻、红星新闻、新华网